近年,隨著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當前行業綠色發展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十四五”石化行業綠色發展將面臨哪些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如何持續深入推進行業綠色發展?9月2—3日,在廣州黃埔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石油和化工綠色發展峰會”上,與會嘉賓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十四五”綠色發展仍是重中之重
原化工部副部長,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黨委書記、會長李勇武表示,在新的形勢下,企業要審時度勢,結合自身和單位的實際,俯下身來做好自己的事。“十四五”期間,行業要將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在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征程中,要通過秉持環境保護與石化行業經濟增長并行的信念。不僅要實現行業自身的綠色發展,不斷推進更多細分行業在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方面踏上新臺階,還應致力于綠色生產以及環保產品領域的技術創新,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環保解決方案。為此,行業要著力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朝著建立健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切實發力,把發展的基點放到綠色創新上來,使節能低碳的理念和要求貫穿至生產的全過程當中。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表示,安全與環境問題已成為石化行業最大的壓力和挑戰。事實證明:石化企業只要做到科學管理、本質安全,不是污染源、也不會成為不安全因素,我們應當對石化產業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這“兩大戰略”的實施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和進步,但是“十四五”期間,這“兩大戰略”不能放松,還應繼續發力。“十四五”期間一定要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堅持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綜合治理,加大綠色清潔工藝和新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規范開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以及綠色設計和綠色供應鏈的評價與推廣示范力度,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再生循環利用,不斷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各企業和石化全行業綠色發展的水平。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指出,作為制造業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最高的產業之一,石油和化工行業由于稟賦特征和歷史因素影響,與國家要求、社會期望相比,離綠色發展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與其他行業相比,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在當今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行業尤其要堅守綠色發展的底線,準確把握石化化工行業環境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強化事前預防、事中事后監管,不斷提升石化化工行業環境管理水平。在致力于提升自身綠色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應看到在全社會踐行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之下,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化工行業提供的綠色材料、綠色工藝以及綠色解決方案,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怎樣抓住良機,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深思。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表示,行業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一是全球石化行業變革帶來的沖擊;二是資源結構變化、原油價格低迷,推動全球石化格局重建;三是疫情及貿易保護主義加深對國際石化產品市場影響;四是安全能源環保的約束顯著加強。
“十四五”我國石化和化工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持續發展戰路。行業應提升清潔生產水平,強化末端治理和循環利用,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發展。
綠色發展技術的新視角
為實現綠色發展,近些年來,石化行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施污染排放控制與治理、資源再生利用,但環保成本高,能源、資源浪費問題依然嚴重。所以,當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廢棄物、資源消耗、環保等問題與需求和利益沖突時,這些問題就會被忽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中國科協常委、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指出,目前業界所提倡的清潔生產模式依然是以主產品為主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滿足需求欲望為目的的生產方式。相對于傳統的生產模式,只是更加強調生產過程的節能與環保,但節能環保的成本和代價相對較大,生產過程廢物再生利用程度較低,原料端產生的廢物及壽終產品的原位再生利用更是被忽視。
因此,人類必須從為了利益、欲望的生產方式向新的生產方式——副產物控制的清潔生產方式轉變。以生產過程的副產物為控制對象,通過基于能量流、環境流、經濟流、物質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從而判斷該生產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工藝過程的選擇能否滿足全生命周期能源、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約束。否則,則必須放棄或改變這種生產工藝。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布興指出,我國人口多,工業生產不可缺少,資源短缺嚴重,技術水平較落后、污染嚴重,許多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產業結構需要不斷調整,因此,發展綠色化學與技術對我國具有特殊意義。化學化工行業發展綠色產業的途徑為發展綠色技術、建立高水平工業園區,逐步實現智能化。
后疫情時代,化工產業鏈將重構
后疫情時代,全球化工產業鏈將如何重構?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咨詢CEO黃音國認為,資源和市場是化工產業鏈全球化遵循的主要方向。未來中國將面臨一個更為封閉的國際環境,然而逆全球化無法撼動中國在全球化工產業鏈中的地位。
受益于大市場、完整的產業鏈、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人才紅利,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具備其他發達以及發展中經濟體不具備的核心競爭性優勢。這些優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具有可持續性。
黃音國表示,貿易摩擦和疫情后部分跨國公司可能會轉移部分產業鏈,但不會大規模轉移。龐大發展中的國內消費市場和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都將支撐外資繼續投資中國的愿望,然而也要做好填補部分外資撤離后產業鏈的空缺的準備,尤其在下游專用化學品領域的空缺,另外要去捕獲工程塑料整體升級的契機。
來源:周小刊 中國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