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集中區是城市發展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縣)域經濟的主要載體,多年來,工業集中區的發展壯大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十二五”規劃新的發展起點,用科學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南京市工業集中區的規劃布局、產業布局和發展導向,對照四月中旬市委常委會提出的“進一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推進集約、集中、集聚發展,集中精力抓突破,力爭每個園區形成特色產業,全市形成幾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和要求,近期我們對全市市級重點工業集中區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對今后的建設發展做了一些思考,形成如下調查報告:
一、 市級工業集中區的發展概況與成就
(一) 工業集中區的基本情況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在全市各郊縣自發形成了鄉鎮工業區,當時全市郊縣70多個鄉鎮(街道)近乎都有一個工業集中區。但規模都很小。2001年-2006年間,為提高產業集聚效應,市委、市政府決定從全市70多個鄉鎮工業集中區中遴選出其中的部分工業區,作為市級園區培養發展,并先后分四批命名了32個市級工業集中區和配套協作區(其中,工業集中區22個,配套協作區10個)。總體規劃面積445平方公里,控制面積252平方公里。累計開發面積15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近4000家,職工人數約26萬人。
(二)工業集中區的發展成就
1、載體功能發揮突出。市級工業集中區發揮了企業向園區集中、資源向園區集聚的引領作用。
2、集約發展成效明顯。市級工業集中區命名以來,堅持走土地集約發展之路。投資強度不斷增強,年固定資產投資由2001年的22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574億元,占郊縣工業投入比重的39%,投資強度由2001年不足10萬元/畝提高到2010年的150萬元/畝。
3、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一是自身規模不斷壯大。二是輻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三是對城鎮化建設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4、產業聚集初現雛形。現已形成了車輛及零配件制造、船舶及零部件制造、軟件研發與生產、軌道交通、數控機床、工業刀具、智能電網、分析儀器等10多個產業集群和特色園區。
5、社會貢獻成績顯著。10年間,市級工業集中區年總產值從不足160億元增長到1642億元,利稅有107億元增長到147億元,均實現了翻三番多。
二、市級工業集中區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一)綜合規劃先天不足,統籌發展能力受限
一方面是建園初期,由于城市總體規劃在區域功能定位上缺乏前瞻性考量和認識的局限,以及財力與經驗所限等因素,造成一些集中區在規劃布局上一開始就未能跳出劃地為牢,固守城池的束縛,導致無法伸開手腳。
(二) 園區產業規模偏小,助推發展力量不強
一是集中區數量不少而單體規模普遍不大。截止2010年,32個工業集中區中,年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只有3個,近三分之一工業集中區年總產值在20億元左右,與省內一些市的同等級工業集中區相比,百億級工業集中區數量僅為蘇州河無錫的1/3.南通的/4,揚州的1/2.。二是園內企業數量少,體積小。三是園區土地出率低。
(三) 園區內部產業混雜,集聚集群發展乏力
由于工業集中區發展普遍經歷了“等米下鍋’ 的開發資金困境,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項目、搶項目、無序競爭的招商引資亂象,造成了今天產業雷同、行業混雜、缺乏特色、眾園一面的通病。
(四) 園區分布不夠合理,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全市工業集中區在分布上也存在不夠科學合理的失衡問題,各區縣的市級工業集中區分布與轄區內資源秉賦的承載能力及區位環境條件不相協調匹配,以致影響集中區的成長發展。
(五) 園區產業層次不高,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產業層次偏低,附加值不高,高新技術產業數量少、總量偏小、核心競爭能力不強。而是研發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
二、 對市級工業集中區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一) 調整規劃布局,減量提質增效,對市級工業集中區重新梳理定位
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原則,聘請委托高水平的研究單位對工業集中區的發展定位,產業布局、功能配套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高起點、高標準修編工業集中區總體長遠發展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
(二) 調整產業結構,淘汰改造提升,推動市級工業集中區轉型升級
一是提升市級工業集中區發展標桿。提升環境和產業層次,提升發展水平和效益。二是大力推動傳統煙葉改造升級,實現工業園區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三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
(三) 創新發展思路,主動、互動、聯動,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選擇相應產業功能定位、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省級開發區作為中心園區,帶動部分市級工業集中區,形成一區多元網絡化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二是聚焦發展一批規模優勢明顯、發展后竟達的龍頭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園。三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集聚科技創新要素,重點建設發展科技型創新創業產業園。
(四) 加強政策引導,聚優扶強做專,推動市級工業園集中區集約聚發展
一是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產業鏈。二是誒繞延伸產業鏈做大工業集中哦區。三是圍繞優化集中區構建產業集群。
(五) 強化組織領導,檢查督導考評,對工業集中區實施動態監管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二是健全市級工業集中區的管理考評體制。三是建立獎懲制度。
(南京市經信委 供稿)